詳細勘察報告是施工圖設計依據,詳勘單位是工程建設的責任主體。工程建設過程中,常常遇到詳細勘察單位是一家,施工勘察是另一家,時常發生兩家勘察單位對場地地質條件、巖土參數認知不統一的情況。施工單位感到麻煩、建設單位覺得被動。有什么好辦法呢?本文講的故事,或許是解決途徑之一。
切線模量法是楊光華教授提出的一個地基沉降計算的新方法,其可以計算地基的非線性沉降全過程,方法簡單可靠,思路巧妙。是原位土力學的一個新發展,是當今土力學的一個重要進步,對提高地基沉降計算的準確性,促進地基基礎設計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。為更好加深同行對該方法的理解,特發表楊光華教授所寫的文章,供大家學習參考。
自2018年以來,注冊考試的案例題只有25題,取消了原來的5道可選的余量,使命題專家和考生都大大減少了回旋的空間,難度隨之增加。這3年案例題的一個特點是有關滲流的內容有所增加。滲流是土力學中概念較多較深的部分,其中有關的考題中有些瑕疵,在這里提出供大家商討。
城市是經濟、文化、活動的集中地,城市地面塌陷既有自然因素,也有人為因素。據不完全統計,我國每年發生的城市地面塌陷和沉降多達500~1000起,不僅對市民財產和安全帶來損害,而且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。在工程探測技術發展飛速、大數據集成正成時尚的今天,如何在城市建設中不重蹈“地面風光無限,地下千瘡百孔”的覆轍呢?筆者簡單梳理了近10年來自己所在城市幾個案例,分析了其原因,提出了自己的粗淺建議,愿觀民風者得焉。